媽祖信仰與本宮淵源

  媽祖,為民間信仰之女神,傳說其姓林名默(初生至彌月皆不聞啼聲,故名為「默」),宋朝建隆年間(西元960年)生於福建莆田湄州嶼 ,幼時即顯靈異特質,通悟祕法,能言人禍福,為鄉民除災解厄,有神女之稱。林默終生未嫁,28歲得道飛昇,莆田居民感念而加以祭祀,靈顯事跡屢現,尤以海上護航為最。沿海地區以討海為生,崇敬海神,媽祖信仰由是而興,自福建一帶擴散,歷代朝廷屢加褒揚敕封,逐步形成媽祖奉祀榮景。

  臺灣媽祖信仰之大興,當在施琅入臺之後。清代以前之史料,未見關於臺灣媽祖廟之紀錄,至清康熙年間,首任臺灣府諸羅縣令季麒光著作中首度出現關於「東寧天妃宮」之紀錄。施琅入臺後,推崇媽祖信仰,東寧天妃宮遂改建官廟,水師各衙亦置建天妃宮,此後或由官方興建,或由居民自建,各地媽祖廟紛立。由此觀之,臺灣媽祖信仰勃發,與政治力量之推波助瀾有關,而文獻可徵之臺灣首座媽祖廟,則為南明寧靖王府改建而來,亦即今日位於臺南市中西區之全臺祀典大天后宮,具有特殊的歷史地位及文化價值。

  季麒光所撰康熙33年(1694年)刻本之《蓉洲文稿‧募修天妃宮疏》記載:「東寧天妃宮者,經始于寧靖王之捨宅,而觀成於吳總戎之鳩工也。」明崇禎帝自縊後,鄭成功奉明正朔於臺灣,其子鄭經於1663年迎寧靖王朱術桂入臺,興建府邸禮遇之 ;至施琅攻占澎湖 ,朱術桂於自縊前捨宅邸為宮廟 ,施琅入臺,即當於此「天妃宮」受降 ;與施琅共同征臺之吳英(即「吳總戎」)留守臺灣,募修天妃宮,而施琅上奏,康熙帝加封「天妃」為「天后」,稱廟為「大天后宮」,贈「輝煌海澨」匾,改制官廟 。康熙59年(1720年),下詔春秋致祭,編入朝廷祀典,是為「祀典大天后宮」名稱之由來。

  清雍正、乾隆二朝,多次贈匾、整修,如雍正元年(1723年)水師提督藍廷珍題獻之「神潮徵異」匾、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頒發之「神昭海表」匾、乾隆53年(1786年)所頒之「佑濟昭靈」匾等,今日仍有仿作懸掛於廟內;乾隆30年(1765年)知府蔣允焄增建之官廳建築、乾隆43年(1778年)知府蔣元樞重修之碑記亦留存至今,至清嘉慶5、6年(1800、1801年),尚有「海國安瀾」匾之頒贈、聖父母廳之闢設,然而,嘉慶23年(1818年)發生大火,《臺灣采訪冊》 記載「中殿及後殿俱燼,神像、三代牌位蕩然無存。住持僧所蓄銀錢俱鎔化。惟大門一列尚存。」經三郊捐資、募款修繕,清道光元年(1821年),三郊獻「貺昭慈濟」匾以誌其事,修復工程亦持續進行,道光10年(1830年)所立之「重興大天后宮碑記」,詳列捐款名單,文武官員、仕紳商賈、平民百姓皆在列。

  清咸豐年間,官員、郊商尚為主要發起捐資重修者,至清同治時,政治動盪、社會變遷日劇,官、商皆未能再主導宮廟修葺,迨清光緒、宣統,更無維修;日治時期昭和16年(1941年),幾遭標售,經總督府文教局宗教調查官宮本延人介入保存。

  直至二次大戰後,1948年起陸續重修,蔣允焄增建之官廳建築改為今之三寶殿即是於民國60年(1971年)整修而成;民國93年(2004年),因媽祖神像朽壞而重塑金身,今日之大天后宮樣貌大致底定。



本宮重要封賜

一、康熙23年(1684年)
康熙勅封天后,下旨改建寧靖王府為大天后宮,奉旨諭祭懸額記其事,御勅龍匾「輝煌海澨」。(參見蔣毓英《臺灣府志》)

二、雍正4年(1726年)
平定朱一貴之亂,因神效靈御賜「神昭海表」匾。

三、乾隆53年(1788年)
林爽文事件平定後,從大天后宮複制各一匾送鹿港天后宮、茅港尾天后宮及楠梓天后宮。

四、咸豐3年(1853年)
王懿德進〈軍機處錄福建巡撫王懿德為請加封天后並賜匾額事奏摺〉:
「王懿德 請加天后封號並頒匾額由
奏 隨旨交七月二十四日
兼署閩浙總督福建巡撫臣王懿德跪奏,為神靈顯應,懇請加封並乞欽頒匾額恭摺奏祈聖鑒事。竊臣接據福建臺灣鎮總兵恒裕、臺灣道徐宗幹,章稱臺灣地方近年以來,洋面極為平靜,雖遇風暴鮮有失事,大小官員往返無不仰蒙神庇安穩收帆,如上年餉船四隻皆被風吹散,分泊南北各口,以次起運到郡登岸未久,即颶風大作同深慶幸,道光二十八年七月間,餉員遭風沈溺,復隨浪送上灘岸得生,臺人咸謂天后靈感,如響斯應,伏查列聖頒有封號,載在祀典,懇乞奏請加封,吾臺郡城內,舊有天后宮一座極為閎敞,創建於康熙二十三年,為歷來官民祈報總匯之所,現擬集捐興修,並懇請頒匾額,俾海外黎獻得遂瞻就之忱等由,恭查天后靈佑昭垂,歷徵顯應,溯自康熙乾隆年間,疊奉加封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天后之神』,又乾隆五十三年臺灣大功告成,奉旨於福建湄洲天后神廟舊有封號上加封『顯神贊順』四字,嘉慶五年間,冊封琉球特筆,諭旨於福建湄洲天后神廟封號上加『垂慈篤祜』四字,道光六年辦理海運完竣,奉旨於江蘇上海縣天后神廟加封『安瀾利運』四字,道光十八年冊封琉球奏章諭旨晉封『澤覃海宇』四字,均經遵奉在案,此次臺灣鎮道以近年臺地海洋平靜,船隻往返安穩收帆,上年餉船被風吹散,分泊南北各口,以次起運登岸,未久即颶風大作,同深慶幸,仰見聖朝威德遐敷,百神效成,而天后之宣顯贊順,神祜彌隆,應請俯如該鎮道所奉奏請加封,並請欽頒匾額,以答神庥而廣福佑,由福建藩事慶端、署粵事趙霖,會詳請奏,前來除檄,飭臺灣鎮、道、府將應修郡城天后宮一座,迅速勸捐籌議建辦外,臣謹恭摺具奏,伏乞皇上聖鑒訓示,再福建巡撫係臣本任,毋庸會銜,合併陳明謹奏,咸豐二年七月二十四日。」
奉硃批「知道了」欽此,六月十七日。
咸豐皇帝下旨頒賜大天后宮聖旨文曰:
「咸豐三年歲次癸丑七月二十四日丁卯內閣奉諭旨王懿德 奏
神靈顯應懇請加封並頒匾額一摺,臺灣洋面近年以來極為平靜,凡船隻往返,安穩收帆,鮮有失事,上年餉船分泊各口,起運未久,即颶風大作,同深慶幸,此皆天后靈佑昭垂,朕心實深寅感,允宜加崇封號,以申虔敬所有應加封號,著禮部謹擬具奏,朕即親書匾額一方,交該署督派員,齎詣臺灣府城天后宮敬謹懸掛,以答神庥。」

— 此為本宮大殿正中《德侔厚載》

五、光緒7年(1881年)
臺灣沿海迭遭颶風狂雨,勢甚危急,經何璟、岑毓英詣大天后宮虔禱,風雨頓止,10月15日,以神靈顯應,頒臺灣府大天后宮及各屬天后廟匾額曰「與天同功」,交何璟等祇領,到大天后宮敬謹懸掛,以答神庥。


服務提籃
結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