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所長謝國興
〈祀典臺南大天后宮創始淵源〉

  臺南大天后宮為清代全臺最早奉旨祀典之媽祖廟,春秋二祭,例由政府官員代表朝廷致祭。清代康熙年間所修臺灣府志,略謂大天后宮(原稱天妃宮)乃將軍侯施琅平臺之後就原明代寧靖王府故宅改建而成,後代文獻承襲就志,咸謂大天后宮之創建始於康熙二十三年之後。考之史實,臺灣首任諸羅縣令季麒光於其所著《蓉洲詩文稿》中述及「東寧天妃宮者,經始于寧靖王之捨宅,而觀成於吳總戎之鳩工也」。清初臺灣府城之官員與居民仍習稱府城為東寧,「東寧天妃宮」之語似意味大天后宮為明鄭時期舊物,寧靖王捨宅為庵更早於施琅大軍入臺之前,是以知乾隆四十三年臺灣知府蔣元樞在《重修臺郡天后宮圖說》一文中所謂「查郡城西定坊之天后宮,未入版圖以前,即已建造,郡垣廟宇,此為最久」,必有所本。「未入版圖以前」,係指清廷正式統治臺灣之前,亦即大天后宮始建於明季之世。據大天后宮歷代主持僧猊座一覽表所載,「第七代示寂傳臨濟正宗三十六世重興本宮第一代開山授臺灣府僧綱司事」為勝脩恬大和尚,「重興本宮」指入清版圖後因天妃宮改為祀典官廟,開始負責臺灣府僧綱司事務,故稱住持為第一代開山;然則勝脩恬又是大天后宮第七代住持,前此一至六代住持法號及其所傳臨濟正宗世代均載名僧猊座,可見寧靖王捨宅之前,東寧其地已有天妃宮,且由臨濟宗僧伽住持,勝脩恬亦即接受寧靖王贈宅之聖知和尚,文獻稱其自幼居臺,因此渡臺可能早於明鄭之世。明代中國各地僧人主持宮觀,神佛並祀,十分普遍,臺灣由漳泉之地傳入此宗教習俗,天妃廟同祀媽祖與觀音,可稱標準模式。東寧天妃宮創始之確切年代雖不可考,其與明鄭時期並存殆無疑義。東寧十字大街為當時居民生活之中心地帶,天妃宮之住持僧與寧靖王交善,入清之後與地方官員交往密切,並得官員之多方護持,可推知亦當在此區域之內,或即在寧靖王府附近,是以朱術桂捨宅,天妃宮與王府即合併為一,施琅奏請改建,總兵吳英鳩工修葺成就外觀,不過順水推舟而已。總之,據近年新發現文獻,以及兩岸學者之研究,大天后宮始創於明季,已為共識。

◄ 回上一頁 



服務提籃
結緣品